名场面墙解构书店|“书墙”到底是什么意思?

2025-05-29 名场面墙 12 admin

  说真的,我不知道“书墙”是什么意思。我翻阅了百科和词典,也找不到这个词。但很显然,它在那里。书(Book)+墙(Wall),瞧瞧,这是一对多么奇怪的组合。问题在于,如果我们不明白它到底意指何为,我们该如何向孩子们解释?

  它在说:“我们不差钱。”对谁说?一方面朝向出版商,取得他们的信任,保证正常的货物供应;另一方面朝向媒体,来,曝光我。什么,还有第三个面向?噢对不起,书墙并不朝向你们,读者们、顾客们、上帝们——虽然更多时候是你们站在它面前。

  可是,为什么啊(又一次变成小孩)?我们来看看一堵10米高的书架墙到底是怎样的景象。每层约莫40厘米高,层板边缘内置灯带,一共24层,12列,这面前的288个发光格子被书籍填充,从远处看因为毫无遮挡颇有威慑力,再近一些,7层以上的格子摆放的都是尺寸大于普通书籍的假书,那可以利用的底下7层呢,书籍歪斜,分类不明,含糊不清的导视牌。这绝对不是友好的表示,你们甚至需要被迫玩“找东西”的游戏。

  换句话说,书墙太高,而你们呢,太小,一面书墙如果关注你们岂不要得脖子病?或者这样,书店门口提供免费望远镜租借,就像看3D电影那样,你们透过望远镜假装书墙朝向你们。

  既然它不面向你们,那你们在它面前做什么呢?你们拍照、打卡、端着一本书阅读(还是拍照,不好意思)、找陌生人搭讪。也许至少可以取下一本封面很漂亮、但是放得很高、而恰巧能看得到的图画书,但是“抱歉,先生/女士,我们暂时还没有梯子”。“为什么啊?”“我们以为一般不会有人去取阅高柜图书的。您真特别,顺便说一句。”呃,可别再上演书店约会指南了。

  好吧,书墙放弃了你们,你们也放弃了书墙。但这还没完,我想问问(我该问谁),一面都是书的墙(先别管真书假书的事了),除了宣告自身的资本以外,还有其它含义吗?算了,问了也是白搭。让我们回头看看这两个字/单词,书(Book)+墙(Wall),“书”与“文化”或“知识”这会儿差不多快变成替换词了,书店当然就是文化和知识的发生地啦,别嘘,先这么凑合着说。

  那么“墙/Wall”呢?咳咳,下面开始组词,从构成材料到使用功能:砖墙、木墙、混凝土墙、柏林墙、边境墙、Great Wall、Great Firewall……防卫、保护、抵御、屏障,一面书墙没准真的能够起到加固承重的作用,如果书籍堆得够密实的话;抵御寒冷,当我们面临《后天》那样的绝境,把火烧旺些,我们没多少税法的书,教材和大部头倒还有一些。

  或者我们简单称其为知识的围困,你要知道这些知识是由谁来选择和决定的,以及“书墙”这个字词是如何被生硬地改造出来的。为此,我们必须寻回古老的崂山神仙术——穿墙而过。

  真嫌麻烦的话学学Pink Floyd也可以,多磕点药,拿着吉他去砸墙(让Floyd去背锅)。

  将书变成一种艺术装置。换言之,如果说书不仅仅只能被阅读,它还会在什么情况下有效呢?书墙显然不是合理的呈现方式,它是个杂糅的东西。我们得把书变成一种材料,放到当代艺术的范畴中。请看:

  1919年,杜尚写信给他新婚的妹妹,送了他俩一个新婚礼物,就是在信里指导他们“如何把一本几何学著作悬挂在家中的窗户上,让清风翻书、选择问题、掀动页码,把书页撕扯下来”。

  墨西哥艺术家Jorge Méndez Blake的一件作品同样选用了书与墙这两个意象,一本书在修砌墙基时被压在了底下,这本书是卡夫卡的《城堡》。

  2017年卡塞尔文献展上,阿根廷艺术家Marta Minujín用10万本搭建了一座帕特农神庙,展览结束后观众可以把带回家。

  现在我带你们走到了当代艺术这里,这下好了,可以放下书籍带来的负担了,这个展览在反抗什么,那个展览在回忆什么,这难道不是再正常不过的事吗?

  试想一下,如果我们也能在书墙上做点文章……我是说动点歪脑筋,打个擦边球……不是那种把书籍理整齐得操作,而是想点方法,给你们做一个展……如果这也算是一种消解的话,一个弥补,让“书墙”这玩意儿不至于沦落到无可救药的地步……

标签:名场面墙
声明:版权声明‌:本站严格遵守《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》,仅分享已标注来源的公开事实信息,不复制原创内容。若权利人认为内容侵权,请于30日内联系,我们将立即核实并删除。网站邮箱;yuzhibolangzi@gmail.com 通知邮箱谢谢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