截至第10集播完,《是这样的,法官》播放量超过3000万,腾讯站内评分9.6,热度榜最高TOP1。
《是这样的,法官》自开播以来,口碑一路飙涨,热度持续攀升。从“庭审界最强打call团”应援,到学习强国、光明日报、中国青年报、中国日报、中新网、红网等主流媒体集中点赞。
从观众、网友们的疯狂催更,到各路影视类大V号的集中“安利”,以及“自来水”滔滔不绝,在一浪高过一浪的网友“安利”中,有一位网友一语中的:长沙的纪录片真的从没让人失望过。
第1集,这位女公诉人就火了。面对嘴上说“我只想吓一吓她”、实际上却砍伤妻子20多刀的男子,她不但目光犀利,言辞更是快准狠。
“又美又飒”、“爱了爱了”……满屏的弹幕和评论,是大家对于公诉人维护公理、坚守正义的肯定和支持,更是大众对于家暴零容忍的坚决表态!
环环相扣,层层递进,三轮KO,庭审最终以“证据不足,自诉案件撤回”结束。而这个故事也告诉了更多人,交友须谨慎,以酒会“友”更须慎之又慎。
第5集,一套40万的昂贵玻璃,一位普通的保洁阿姨。开荒保洁服务的过程中,价值昂贵的玻璃被刮花。阿姨承认自己的过失,也愿意承担相应的赔偿。
案件由此引发了“员工过失,企业是否担责?”的话题热议,而这位保洁阿姨的真诚和担当也打动了所有观众的心。
面对生活的逆境,她不屈不挠、迎难而上,靠自己的双手撑起家和生活;面对工作的过失,她不逃不躲不怨天尤人,勇于面对和承担,一句“我不可能推卸这个责任,毕竟这个事情是出在我手上”,换来满屏无数的加油和支持!
第3集,男友偷盗女友的奢侈品、首饰等财物变卖,案件其实很简单。但究其根由,这位男友竟然是为了“供养”女友。
而事实上,不管偷来的东西用于何处,同样属于盗窃罪行。庭审最终,罗荣法官对这名男子的一番语重心长,也希望能警醒更多迷失方向的人,追求美好生活没有错,但切莫因此误入歧途。
从“不急”到“来不及”,面对执法行动的“不配合”,这名大姐的操作看起来似乎有些滑稽,让人啼笑皆非,但毋容置疑的是,她已经在阻挠执法的边缘疯狂试探。
《是这样的,法官》自播出以来,一直稳居腾讯纪录片排行榜第二,还曾冲上至TOP1,被誉为“年度最有话题纪录片”。
从第一集的“杀妻案”,到之后货车交通肇事案;从主播跟运营公司的纠纷,到宠物狗被撞的赔偿问题……如果单看这些案件本身,仿佛在看社会新闻的头版头条,几乎全都涉及社会热点,但是这些社会新闻发生之后将怎么解决?或许大多数情况下,人们不得而知。而通过《是这样的,法官》,大众可以从具体的法条以及法官的工作内容上看到,这一类的案件具体是怎么处理的,这些社会新闻的真实后续是什么。
或许,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在自己的生活中那么强烈的“感知”到法律的存在,对其的认知或许也只是了解它会对整个社会、对个体产生一定的约束力,关于法律是如何作用于日常生活并与之发生关联的,人们大多一知半解。而《是这样的,法官》从大众关注度高的案件切入,通过一场场真实的庭审和执行现场,将法律具象化,让看似“隐形”的法律接地气、冒热气。
此外,这个纪录片为非专业人士补充了很多法律知识盲区。曾有网友评论“案件的判决似乎与自己想象的不一样”,那这究竟是为什么?
法官到底是按照“故意杀人”来判,还是“故意伤害”?对被告人该判实刑还是缓刑?案件究竟是一场“意外”还是“人祸”?赔偿金、违约金又该算多少?……从这些连续问号到答案取舍的整个过程,《是这样的,法官》都全程记录并真实播放了出来,以法律的方式回答问题,让人知其然,更知其所以然。
如果说“罗翔说刑法”是法学教授对刑法的专业解读,《今日说法》是撒贝宁对法律事件的案情剖析,那么《是这样的,法官》则是从法官的视角,让具体的法律条款落实到一段段真实的人生上,让那些社会热点不再仅仅停留在“看热闹”上,而是从法律的角度给予了一种是非对错的判断,进而引导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做出正向的选择与权衡。
基层法院审理的案件多,家庭恩怨、邻里纠纷都可能引发官司。也许我们不一定都会卷入法律诉讼,但是生活中要涉及的法律问题却一定会有。
《是这样的,法官》中,有离异家庭的抚养费问题、有家政服务引发的纠纷,有医美纠纷,有网络诈骗……在日常生活中,也许有人会下意识地想要远离法院、甚至远离“法律”,以为当一个人不必跟法律扯上关系才是最安全的。事实上恰恰相反,只有当我们增强法律意识,自觉尊法、学法、守法、用法,才能更好地保护自我和防范风险。